2024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
2024 届
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于《20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
中智基于自身责任担当、行业经验,多年来深度聚焦社会就业领域,在面向社会各方提供全链条、专业
化人力资源服务的同时,更致力于传递人力资源行业及就业市场相关的国家政策资讯、就业供需现状、行业
发展趋势、人才需求前景等调研分析,为社会各方提供更多就业洞察和就业思路。2024 年,中智重磅发布
《20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蓝皮书》,通过对就业市场的最新观察与研究,解读当前中国就业市场上所发生
的变化趋势,并在今年的报告中针对新质生产力等领域内容进行了特别分析。希望本书可以作为政府稳定和
扩大就业的决策参考,能够为企业人才招引提供重要依据与行动路径,更为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带来启发和
思考。
一、出品单位
指导单位:中智经济技术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中智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支持平台:中智招聘网
二、报告说明
报告中使用的部分数据来自于中智咨询公司、中智招聘网,部分信息、观点来自对公开资料的收集研究。
本次报告中涉及到的调研及分析,在此向以上提供支持的同仁及受访企业表示由衷感谢。
针对报告中的部分研究课题,采取了相应的抽样方法,并对样本进行清洗,剔除了不合格和不完整数据。
在部分涉及到跨领域、跨年度对比的主题下,均对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本报告仅为一般性建议参考,仅作为交流使用,报告中所有内容文字、数据、和图片等资料,未经本司
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 / 发表。已经本司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使用时须注
明来源。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请联系中智:400-884-7868。
目录
CONTENTS
总量篇 /
2024 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及流动趋势研判 01
24 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及分布 02
24 届高校毕业生流动趋势研判 03
供求篇 /
24 届高校毕业生供求情况 06
分月度供求情况 08
分省市供求情况 08
分产业供求情况 10
分企业性质供求情况 10
分学历供求情况 11
分职位类别供求情况 11
校招篇 /
24 届高校毕业生校招情况 12
企业 24 届校招需求 13
企业校招渠道及关注因素 16
企业 24 届校招评价 17
就业篇 /
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 20
应届生就业情况 21
管培生招聘情况 27
实习生招聘情况 30
建言篇 /
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与促就业相关建议 32
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总结 33
千方百计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建议 35
附件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政策与地方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39
人社部、教育部: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39
人社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行动 40
各地高校毕业生扶持政策 41
各地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46
附件二:中智招聘网开展共青团中央“千校万岗”专题招聘
活动案例展示 51
编制背景
BACKGROUND OF PREPARATION
2024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
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开发更多有利于发挥所学所长的就业岗位,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
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总书记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
就业的系列重要论述,最早可以追溯到 2012 年,其时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
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在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注意稳定和扩大就业,特别是
鼓励创业就业,多渠道创造就业岗位,尤其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
究其根本,在于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社会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首先,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最大增量,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运行的“源头活水”。
近五年来,伴随着我国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劳动力市场中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持续下降,2023
年我国适龄劳动人口同比下降 2734 万人 1,达到历年峰值。于此同时,2023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预期目
标 1200 万人、实际新增 1244 万人,其中新增高校毕业生 1148 万人、新增外出农民工 468 万人 2。从
整体来看,劳动力市场存量与增量之间的“入不敷出”3,即就业总量问题依旧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持
续存在的就业基本矛盾之一,而高校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最大增量、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平稳运
行的“源头活水”,稳住高校毕业生就业即是抓住了稳定就业基本盘的“牛鼻子”。
1
适龄劳动人口同比下降人数 = 本年度老年人口 + 上年度死亡人口 - 上年度老年人口;
2
数据来源:《202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 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3
根 据 23 年 末 就 业 人 员 占 适 龄 劳 动 人 口 的 比 例 推 算,23 年 退 出 我 国 劳 动 力 市 场 的 人 口 规 模 约 为 2340 万 人(2734 万 人
×85.6%),是新进入劳动力市场人口规模的 1.45 倍。
表 1-1 我国老年人口与适龄劳动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万人)
年份 2019 年 2020 年 2021 年 2022 年 2023 年 2024 年
总人口 140,005 141,178 141,260 141,175 140,967 /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25,388 26,402 26,736 28,004 29,697 /
死亡人口 998 1,110 1,014 1,041 1,110 /
适龄劳动人口同比下降 / 2,012 1,444 2,282 2,734 /
城镇新增就业目标 / 900 1,100 1,100 1,200 1,200
新增高校毕业生人数 834 874 909 1,076 1,148 1,179 ( 预计 )
其次,高校毕业生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方面,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随着“强基计划”、“拔
尖计划”等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计划的深入实施,高校青年学生作为科研创新的有生力量,已广泛投身
科研一线并逐渐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另一方面,随着高校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
以其为代表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作为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能够更好地匹配新质生产力
的发展要求。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即是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生力量,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找到了有力支撑。
最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牵动千家万户。
截至 2023 年,全国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 4763 万人 4,按家庭户均规模 2.62 人推算,
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背后关联约 4159 万个家庭,占全国家庭户的 8.4%5,未来四年内,全国近 1/12 的家
庭将陆续面临子女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范围之广可见一斑。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对于家庭收
入增长尤其经济困难家庭的生活质量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四年来,仅国家助学贷款 6 一项上,全
国年均发放金额就超过了 500 亿元、年均资助人数超 550 万人,尤其河南、山东、四川等在校生人数位居
全国前列的省份,以河南省为例,仅 2023 年河南省就发放了国家助学贷款 99.4 亿元、资助高校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 90.4 万人 7。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民生福祉、牵动千家万户,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即是提高
人民生活品质,筑牢“万家灯火”的幸福根基。
4
数据来源:《202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5
数据来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截至“七人普”,全国家庭户规模较 10 年前减少 0.48 人、三口之家成为家庭户主流,
此处按家庭户均 2.62 人 /3 人(三口之家)推算,4763 万名在校生背后关联约 4159 万个家庭;
6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对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项重大资助政策,用于减轻该类学生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
活费上的负担,毕业后分期偿还,截至 2023 年已累计发放 4000 多亿元,资助人数超过 2000 万名;
7
数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新闻办公开发布。
总量篇
2024 届高校毕业生总量
及流动趋势研判
本章内容涵盖:
① 24 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及全国 31 个省 / 自治区 / 直辖市(未包括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
行政区)高校分布与 24 届毕业生数量;
② 24 届高校毕业生流动趋势研判,包括毕业去向研判与就业地研判。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24 届高校毕业生总量及分布
截至 2024 年 6 月,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 2868 所 8,其中本科院校 1308 所(普通本科 1257 所 +
职业本科 51 所)、高职(专科)院校 1560 所。各类高校累计输送 2024 届 9 高校毕业生 1179 万人,较
23 届同比增长 2.7%、较 21 届(“十四五”期初)增长 29.7%,其中 24 届普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包
括职业本科)超过 600 万人。
图 1-1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单位:所) 图 1-2 24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从高校分布来看,河南、江苏、广东、山东四个省份最为密集,均超过 150 所;其次是湖南、四川、湖北、
河北、安徽五个省份,均超过 120 所。从 24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来看,河南、江苏、广东、山东、四川、湖北、
河北七个省份最多,均超过 50 万人;其次是湖南、江西、安徽三个省份,均超过 40 万人。
图 1-3 分地市普通高等学校数(单位:所) 图 1-4 分地市 2024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单位:万人)
北京 北京
长春 90 广州 长春50 广州
济南 80 武汉 济南 武汉
40
石家庄 70 郑州 石家庄 郑州
30
60
沈阳 重庆 沈阳 重庆
50 20
杭州 40 上海 杭州 10 上海
哈尔滨 西安 哈尔滨 西安
南京 长沙 南京 长沙
昆明 成都 昆明 成都
南昌 天津 南昌 天津
合肥 合肥
从城市分布来看,全国高校数量排名前 20 的城市以北京市居首,高校数量超过 90 所;其次是广州、
武汉,超过 80 所;郑州、重庆超过 70 所;上海、西安超过 60 所。20 个城市中,广州市 24 届高校毕业
生人数最多,超过 50 万人;其次是武汉、郑州,超过 40 万人;重庆、成都超过 30 万人,北京、上海在
高校数量排名前列的情况下,24 届高校毕业生人数仅高于 20 万人。
8
不包含港澳台地区高等学校;
9
以下均简称为 24 届。
2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24 届高校毕业生流动趋势研判
根据 2024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从排名前段(前 50 名)、中段(200-350 名)、后段(500 名之后)
的高校中分别遴选出 10 家高校,结合其过往 3 年(2021-2023 年)公开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
24 届高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与就业地选择作出研判。遴选过程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确保各地区均有高校入
选;二是高校所在地尽量不重复;三是确保城市规模的多样性,既有超大、特大城市,又有中小城市作为代表。
24 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研判
表 1-2 2024 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研判
毕业去向
2024
序号 高校名称 所在地 升学 就业
软科排名 未就业
国内升学 出国深造 协议就业 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
1 1 清华大学 北京 24-28% 5-8% 55-60% 5-8% 0-1% 0-3%
2 3 浙江大学 杭州 20-24% 5-8% 55-60% 3-5% 0-1% 5-8%
3 5 复旦大学 上海 20-24% 5-8% 65-70% 3-5% 0-1% 0-3%
4 6 南京大学 南京 20-24% 5-8% 65-70% 5-8% 0-1% 0-3%
5 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合肥 20-24% 5-8% 60-65% 3-5% 0-1% 5-8%
6 8 华中科技大学 武汉 20-24% 5-8% 60-65% 3-5% 0-1% 5-8%
7 10 西安交通大学 西安 24-28% 5-8% 60-65% 3-5% 0-1% 0-3%
8 15 四川大学 成都 20-24% 5-8% 55-60% 3-5% 0-1% 5-8%
9 20 天津大学 天津 24-28% 3-5% 60-65% 3-5% 0-1% 0-3%
10 30 华南理工大学 广州 20-24% 3-5% 65-70% 3-5% 0-1% 0-3%
11 208 河南工业大学 郑州 24-28% 1-3% 45-50% 3-5% 0-1% 15-18%
12 215 青岛农业大学 青岛 15-20% 1-3% 55-60% 3-5% 0-1% 8-10%
13 216 山西农业大学 太原 24-28% 0-1% 35-40% 15-20% 0-1% 15-18%
14 234 东莞理工学院 东莞 8-10% 1-3% 70-75% 5-8% 0-1% 10-12%
15 237 重庆理工大学 重庆 15-20% 1-3% 60-65% 3-5% 0-1% 12-15%
16 239 沈阳化工大学 沈阳 24-28% 0-1% 65-70% 1-3% 0-1% 5-8%
17 254 贵州师范大学 贵阳 8-10% 0-1% 45-50% 20-25% 1-2% 15-18%
18 医 33 湖南中医药大学 长沙 24-28% 0-1% 45-50% 15-20% 0-1% 8-10%
19 263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 15-20% 1-3% 55-60% 3-5% 0-1% 15-18%
20 274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 宁波 10-15% 3-5% 70-75% 1-3% 1-2% 0-3%
21 340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南昌 10-15% 0-1% 65-70% 1-3% 0-1% 15-18%
22 490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济南 24-28% 1-3% 55-60% 1-3% 1-2% 3-5%
3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毕业去向
2024
序号 高校名称 所在地 升学 就业
软科排名 未就业
国内升学 出国深造 协议就业 灵活就业 自主创业
23 501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郑州 20-24% 0-1% 65-70% 0-1% 0-1% 8-10%
24 504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 福州 0-4% 0-1% 60-65% 25-30% 1-2% 3-5%
25 517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秦皇岛 20-24% 0-1% 15-20% 30-50% 0-1% 3-5%
26 529 广州航海学院 广州 0-4% 0-1% 70-75% 15-20% 0-1% 3-5%
27 533 四川文理学院 达州 4-8% 0-1% 60-65% 10-15% 0-1% 15-18%
28 536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天津 8-10% 0-1% 70-75% 5-8% 0-1% 10-12%
29 540 苏州城市学院 苏州 4-8% 3-5% 70-75% 10-15% 0-1% 5-8%
30 551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南京 35-40% 1-3% 50-55% 3-5% 0-1% 0-3%
各高校发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一般将毕业去向分成三类:一是升学,包括国内升学与出国深造;
二是就业,包括协议就业、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三是未就业,包括待就业与暂不就业。其中,部分高校
将其他录用形式就业 10 纳入灵活就业统计范畴,导致灵活就业比重偏高。
基于前三年 30 家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对 24 届高校毕业生的整体毕业去向作如下研判:
一是重点高校毕业生“学历不足恐惧症”依旧严重。重点高校 11 整体升学比例预计保持在 25-35% 之
间,显著高于普通高校(10-20%),其中,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预计达到 60-70%,清华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重点高校本科毕业生升学比例大概率突破七成。
二是局部市场就业压力仍然存在,部分普通高校毕业生一职难求。24 届春招至毕业季后,预计仍有
5-15% 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处于“未就业”状态,而这一比例在重点高校中仅为 3%,如将“灵活就业”计
算在内(包括自由职业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则至少有 15-30% 的普通高校毕业生未稳定就业。
10
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指:用人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仅提供聘用证明或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以就业为目的”
的岗前实习 / 试用协议;
11
重点高校指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括原 985 工程 /211 工程建设高校。
4
userid:529794,docid:177126,date:2024-10-11,sgpjbg.com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24 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地研判
基于前三年 30 家高校就业质量报告,对 24 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地作如下研判:
一是“北上江浙广”依旧是 24 届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的普遍选择。普通高校毕业生前往“北上江浙广”
异地就业的比例预计在 10-20% 之间,而这一比例在重点高校中将达到 30-40%。此外,山东成为东北、
中部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异地就业青睐省份,河南工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
学等普通高校均有 5% 以上毕业生预计前往山东就业;四川成为全国毕业生除“北上江浙广”之外的又一
异地就业选择,重庆理工大学、贵州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工程学院、河北环境工程学院、苏州城市学院等
普通高校均有 1-3% 的毕业生预计前往四川就业,2020 年以来,清华大学前往四川的选调生人数年年攀升,
预计今年仍有 5% 以上的清华毕业生前往四川就业。
图 1-5 重点高校“北上江浙广”就业比例 图 1-6 普通高校“北上江浙广”就业比例
北京 : 北京 :
5-10% 1-5%
10% 10%
8% 8%
6% 6%
江苏 : 4% 上海 : 江苏 : 4% 上海 :
3-5% 2% 5-10% 1-5% 2% 1-5%
0% 0%
广东 : 浙江 : 广东 : 浙江 :
5-10% 5-10% 1-5% 1-5%
二是五成以上高校毕业生仍留省内就业,高校毕业生本地留存率再创新高。24 届重点高校毕业生的本
地留存率(学校所在省 / 直辖市内就业)预计普遍在 40-50% 之间,广东、上海、浙江等省 / 市预计超过
60%;相较于重点高校,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本地留存率将会更高,预计多数省份达到 60-70%,山东、江苏、
浙江、福建、广东、四川等省份预计超过 80%,达到历年新高。
图 1-7 重点高校毕业生本地留存率 图 1-8 普通高校毕业生本地留存率
广东:60-70% 山东:80-90%
100% 100%
四川: 上海: 山西:45-55% 江苏:80-90%
40-50% 80% 60-70% 80%
天津:45-55% 浙江:80-90%
湖北: 60% 浙江: 60%
40-50% 50-60% 辽宁:45-55% 福建:80-90%
40% 40%
安徽: 北京: 贵州:60-70% 广东:80-90%
40-50% 40-50%
重庆:60-70% 四川:80-90%
江苏: 天津:
40-50% 40-50% 湖南:60-70% 河北:60-70%
陕西:40-50% 江西:60-70%
5
供求篇
24 届高校毕业生供求情况
本章内容涵盖:
① 24 届高校毕业生分月度供求情况,包括校招需求与简历投递情况;
② 24 届高校毕业生分省份、分城市校招需求与简历投递情况;
③ 24 届高校毕业生分产业、分企业校招需求与简历投递情况;
④ 24 届高校毕业生分学历、分职位类别校招需求与简历投递情况。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本章数据来源于中智招聘网,中智招聘网作为中智旗下的专业招聘平
台,多年来深耕央国企招聘、校园招聘等垂直招聘领域,积极落实国家部委、
地方政府工作部署,开展各类主题招聘活动,促进特定区域、群体就业稳定。
为促进 24 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尽早就业,中智招聘网积极承办 2024
届高校毕业生全国网络联合招聘—24365 校园招聘服务活动(指导单位: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千校万岗 • 央企云招聘”2024 届春季联合校招
活动(主办单位: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第十三届中央企业面向西藏
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主办单位: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
教育部)、“智领青年”2024 夏季央企招聘活动、“国聘行动”线上招
聘活动等各类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
7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分月度供求情况
图 2-1 高校毕业生分月度供求情况
校招人数 投递简历人数
单位:人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2023
2023
2023
2024
2024
2024
2024
2024
2024
2023
2023
2023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月
年 10
年 11
年 12
7
8
9
1
2
3
4
5
6
月
月
月
从高校毕业生供求的季节性波动看:24 届校园招聘(以下简称校招)的高峰期分别出现在 2023 年 10 月、
2024 年 3 月。与 23 届相比,24 届校招人数在整体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供求比略有下降,应届生就业压
力较去年有所增大。
为进一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不同类型应届生供求情况,以下采用供求指数来衡量 24 届毕业
生供求:供求指数 = 校招人数 / 投递简历人数。当供求指数> 1 时,表示职位供过于求,如果供求指数< 1,
则说明职位供不应求。相较于各级政府发布的求人倍率 12,供求指数能够更直观地体现出应届生供求差距。
分省市供求情况
图 2-2 24 届毕业生分省份招聘人数 图 2-3 24 届毕业生分省份投递简历学生数
12
求人倍率 = 有效需求人数 / 有效供给人数,其中,“有效需求人数”通过市场发布职位数、企业下载简历数加权计算;“有效
供给人数”通过投递简历人数、投递简历份数加权计算。
8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从省(自治区 / 直辖市)看,“北上江浙广”校招人数与投递简历人数均居全国前列;河南、山东作
为高校毕业生输出大省,投递简历人数明显低于本省培养人数;北方各省中,黑龙江、天津、河北、山西
等地普遍存在职位供过于求的情况;长江经济带中上游省份中,湖北、四川成为高校毕业生简历集中投递
省份;同时,在人社部、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共同组织下,中智招聘网承办了“第十三届中央企业面向
西藏青海新疆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23 年 9 月至 24 年 6 月),有效促进了西藏、青海、新疆及四川、
云南、甘肃三省涉藏州县高校毕业生(包含应届生与往届未就业毕业生)本地就业,本年度三地招聘及投
递简历数显著提升。
图 2-4 分城市校招人数占比 图 2-5 分城市投递简历学生数占比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南京 北京 上海 深圳 广州 南京
杭州 武汉 重庆 成都 天津 杭州 武汉 重庆 成都 天津
沈阳 青岛 宁波 郑州 苏州 沈阳 青岛 宁波 郑州 苏州
合肥 长沙 东莞 无锡 其他 合肥 长沙 东莞 无锡 其他
从一线 /“新一线”城市 13 看,四个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校招人数累计占比 23%、投递简历人数累
计占比 35.5%;十五个新一线城市校招人数累计占比 22.7%、投递简历人数累计占比 33.7%,其他城市
校招人数累计占比 54.3%、投递简历人数累计占比 30.8%,高校毕业生在地域配置 / 流动方向上的不均衡
依然显著。
13
参照 2024 年“新一线”城市名单,包括:成都、杭州、重庆、苏州、武汉、西安、南京、长沙、天津、郑州、东莞、无锡、宁波、
青岛和合肥。
9
自信 专业 创新 融合
分产业供求情况
图 2-6 高校毕业生分产业供求情况
单位:人 招聘人数 投递简历人数 供求指数
250000 5
200000 4
150000 3
100000 2
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