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88)
元宵节的来历 守 岁
守 岁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
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 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
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
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 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
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
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 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
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
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 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
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
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岁”。
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
元宵节起源于汉朝,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
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
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 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
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
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 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
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
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 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
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
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 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
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 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
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
“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在“太初 夜守岁迎新。
夜守岁迎新。
历”中就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
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
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
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
班级: 姓名: 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
为夜半时分。
为夜半时分。
春节的压岁钱
元宵节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
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
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 晚 辈 ,据 说 压 岁 钱 可 以 压 住 邪 祟 ,因
要燃灯。 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
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
元宵节燃灯放火,自汉朝时已有此风俗。唐时,对
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
元宵节倍加重视。在元宵节燃灯更成为一种习俗。唐
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
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
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
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元宵
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节燃灯的习俗,经过历朝历代的传承,节日的灯式越
民 间 认 为 分 压 岁 钱 给 孩 子 ,当 恶 鬼 妖 魔
来越多,灯的名目内容也越来越多,有镜灯、凤灯、
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
琉璃灯等等,“恐龙之乡”的四川省自贡市更是由
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
于采用各式材料制作各式精巧花灯并举办“恐龙灯
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
会”而闻名遐迩。
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
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
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
班级:
姓名: